汽车刹车系统主要分为碟式刹车(盘式刹车)与鼓式刹车两大阵营,二者在结构、原理与性能表现上存在显著区别。
碟刹的核心是“刹车盘+制动卡钳”组合:刹车盘随车轮同步旋转,当踩下制动踏板时,卡钳内的刹车片夹紧刹车盘,通过摩擦力将动能转化为热能消散,实现减速。其结构裸露于空气中,散热效率高,能有效避免“热衰退”(持续制动后制动力骤降)。
鼓刹则依赖“刹车鼓+制动蹄”的封闭结构:刹车鼓固定在车轮上,内部的制动蹄受液压推动向外扩张,与刹车鼓内壁摩擦制动。封闭设计虽防尘性好,但散热差,长时间高强度制动后易因温度过高导致制动力衰减,不过低速下制动力输出更直接,适合重载场景。
当下主流乘用车中,前桥基本普及碟刹——高速行驶时前轮承担超70%制动力,碟刹的抗热衰退性、制动响应速度(缩短刹车距离)是关键优势。而后桥则存在“前碟后碟”“前碟后鼓”两种情况:
载重超3吨的商用车领域,鼓刹的存在感极强。原因在于:
不过,部分高端商用车(如进口冷链运输车、高端客车)已开始尝试“前碟后鼓”或全碟刹,以平衡制动性能与运营效率。
从技术迭代方向看,碟刹的轻量化、高性能、模块化优势明显:新能源汽车为降低簧下质量(提升续航与操控),更倾向选择轻量化碟刹;自动驾驶时代对制动响应速度(毫秒级)的需求,也倒逼系统向碟刹升级。
但鼓刹不会“瞬间消失”:在成本敏感领域(如入门车、低端货车)与特殊场景(如矿区重载、频繁启停的城市公交),鼓刹的“性价比”与“场景适配性”仍无法被完全替代。例如城市公交每天启停超千次,鼓刹的低维护成本、耐粉尘特性仍是刚需。
回到最初问题——汽车并非都采用碟刹。刹车系统的选型是车企对“性能、成本、场景、法规”的综合权衡:
对于消费者而言,了解刹车系统的差异,能更清晰判断车辆的定位与适用场景——毕竟,没有“绝对完美”的刹车,只有“更适配需求”的选择。